三年后的金像奖颁奖典礼,肖战和王一博再次同框。
这次他们不是以演员身份出席,而是作为联合出品人,带着两人工作室投资的第一部电影《回声》走上红毯。电影讲述了一对相伴三十年的伴侣,在岁月流转中彼此扶持的故事,上映后口碑票房双丰收,被业内称为“打破同性题材天花板的作品”。
红毯尽头,记者们的问题比三年前更直接:“请问两位是这部电影的原型吗?”
肖战握着王一博的手,笑意温和:“每个人的爱情都值得被记录,《回声》里有我们的影子,也有无数普通人的影子。”
王一博补充道:“最重要的是,爱本身不需要被定义。”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苏清媛坐在嘉宾席第一排,举着“肖王出品必属精品”的灯牌,比当年追《烽烟入长安》时还要激动。林辰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师,正举着相机,镜头牢牢锁定红毯上的两人,镜头里的画面,和六年前那张校园照片一样温暖。
颁奖礼结束后,他们没有参加庆功宴,而是回了城郊的小院。
老槐树下的藤椅换了新的,王一博坐在那里拆奖杯上的丝带,肖战端来两碗桂花汤圆——今天是元宵节,也是他们在一起的第三年纪念日。
“林辰说,想拍我们的纪录片。”肖战把汤圆推到他面前,“从校园拍到现在,名字都想好了,叫《六年温差,一生恒温》。”
王一博舀起一个汤圆,咬了口,芝麻馅甜得恰到好处:“拍吧,让他把青海湖的日出拍进去,还有你做饭时烫到的疤。”
“那多丢人。”肖战笑了,却想起摩旅时,自己笨手笨脚煮面被烫到,王一博紧张地抓着他的手往冷水里冲,眉头皱得像座小山。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瞬间,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开春时,苏清媛带着未婚夫来小院做客。男生是苏董世交的儿子,温文尔雅,看苏清媛的眼神里满是宠溺。
“下个月订婚,你们得来当伴郎。”苏清媛晃着订婚戒指,笑得明媚,“我爸说了,伴郎服必须他亲自设计,要比你们拍《夏日限定》时的校服还好看。”
肖战看着她幸福的模样,忽然想起当年她说“我喜欢过你,但现在更希望你开心”,心里涌上一阵暖意。王一博拍了拍他的肩膀,递过来一杯茶,眼神里的默契不言而喻——他们都在为身边的人感到幸福。
订婚宴那天,肖战和王一博作为伴郎站在苏清媛身边。当神父问“是否愿意”时,苏清媛的未婚夫看向她的眼神,像极了当年王一博在赛道上说“我愿意”时的认真。
交换戒指的瞬间,苏清媛忽然朝他们眨了眨眼,口型无声地说:“该你们了。”
肖战的耳尖微微发烫,转头时,撞进王一博含笑的眼睛里。对方悄悄碰了碰他的手背,像在说“快了”。
秋天的时候,他们去了荷兰。
没有带助理,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背着简单的行囊,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散步。风车转动的声音里,王一博忽然在一座桥上停下,从口袋里掏出个丝绒盒子,单膝跪地。
盒子里不是钻戒,而是枚素圈银戒,内侧刻着两个小字:“肖王”。
“六年前在校园,我看着你走过去,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见那一次了。”王一博的声音有点抖,却异常清晰,“后来在片场再见到,我想,能做同事就很好了。直到青海湖边你说‘这个夏天很长’,我才敢相信,原来喜欢真的能开花结果。”
他抬头看着肖战,眼里的星光比阿姆斯特丹的夜空还亮:“肖战,我们不用像《回声》里那样等三十年,现在就结婚,好不好?”
肖战的眼眶湿了,他伸出手,任由那枚戒指套进无名指,尺寸刚刚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
“好。”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哽咽,“王一博,我愿意。”
风穿过桥头的风铃,叮当作响,像在为这个迟到了六年的约定伴奏。
他们的婚礼办得很简单,只邀请了最亲近的人。苏董穿着定制西装,牵着苏清媛的手,看着交换戒指的两人,眼眶红得像醉了酒。林辰举着相机,快门按得停不下来,嘴里念叨着“这张要放纪录片结尾”。
没有热搜,没有头条,只有老槐树下的合影——肖战和王一博穿着同款西装,手牵着手,身后站着笑成一团的苏清媛、林辰,还有眼角带笑的苏董。照片的背景里,老槐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像在见证一个新的开始。
后来,林辰的纪录片真的拍出来了。
没有大肆宣传,只是在两人的工作室账号上低调发布。片子的最后,是阿姆斯特丹的桥头,单膝跪地的少年和含泪点头的男人,画外音是肖战的声音:
“有些遇见,是为了重逢;有些等待,是为了一生。”
而此刻,城郊的小院里,肖战正靠在王一博肩上看这部纪录片。老槐树的影子落在屏幕上,王一博忽然低头,在他耳边轻声说:“明年去拍部老年戏吧,演两个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的老头。”
肖战笑着点头,指尖划过无名指上的银戒,戒面被岁月磨得发亮,却依旧温暖。
时光很长,未来很远,但只要身边的人是你,镜头内外的每一刻,都是永恒。
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