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 系统
  • 宋体
  • 楷体
A- 16 A+

第四章 决定

书名:博君一肖:终见归途 作者:雨若花熙95 本章字数:3049 广告模式免费看,请下载APP

回到知青点,同屋的几个人正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围着一盆寡淡的菜汤啃着硬邦邦的杂粮窝头。 见他回来,满身泥泛,军装还破了,一个叫李卫东的知青忍不住调侃:“哟,肖大公子,这是体验生活去了?还是跟谁干仗了?这身行头可够‘接地气’的!” 肖战没理会话里的揶揄,只是疲惫地脱下那件沾满泥点、撕破下摆的军装外套,随手搭在床头的木架子上。 粗粝的木头蹭过指尖,带着一种陌生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粗粝感,瞬间将他拉回了遥远的记忆——北京城冬天里,家里那只紫檀木衣架,泛着温润的光泽,挂着父亲熨烫得一丝不苟的呢子大衣。 而那时的他,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背着帆布书包,踩着清晨胡同里薄薄的雪,走向那所窗明几净、有着红砖尖顶的学校。教室里有暖烘烘的暖气片,墨水的香气混合着粉笔灰的味道,老师在讲台上清晰而洪亮地讲解着代数、几何、物理……那些知识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是他世界里理所当然的基石,通往父亲规划好的、设计院或研究室的清晰未来。他甚至曾为繁重的作业和考试烦恼过,觉得那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路上遇到点事,帮了个老乡。”他简单地说,拿起自己的搪瓷缸子,走到墙角的大水缸旁,舀了半缸浑浊的凉水,咕咚咕咚灌了几口。凉水带着土腥气滑过喉咙,稍稍压下了心头的燥热,却也冲刷出一种尖锐的对比——这浑浊的水,与他记忆中家里那个印着“先进生产者”的白瓷缸里,永远温热的、带着茉莉花香的茶水,天差地别。 “帮老乡?啧啧,觉悟就是高啊!”另一个知青张建军啃着窝头,含混不清地说,语气说不清是佩服还是别的什么,“不过肖战,提醒你啊,这乡下地方,人心眼多着呢,别傻乎乎地被人当冤大头使唤。咱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可不是来当活雷锋的。” 肖战没接话,只是默默走到通铺自己的位置坐下。他拿出网兜里的搪瓷饭盆,舀了点盆底仅剩的温吞菜汤。汤是清水煮的萝卜缨子,几乎看不到油星。窝头粗糙拉嗓子,他小口地嚼着,味同嚼蜡。身体的疲惫和胃里的不适感再次翻涌上来,连同着一种更深的、源自认知颠覆的眩晕。 环顾四周,墙壁被煤油灯熏得发黑,像一块块凝固的污渍。空气中弥漫着汗味、霉味和劣质烟草的混合气息,浓得化不开。通铺上凌乱地堆放着知青们的铺盖卷,散发着长久不洗的体味。耳边是同伴们对伙食、对劳作、对未来的抱怨和牢骚,嗡嗡作响,汇成一片压抑的噪音。 这一切,与窗外的宁静夜色,与刚才村西头小院里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形成了刺眼的割裂感。而更深层次的割裂,正来自他脑海中无法抑制的对比。他闭上眼,试图驱散这令人窒息的现实,脑海中确却浮现出那双骤然被点燃、如同黑曜石在烈火中淬炼般璀璨生辉的眼眸! 那光芒如此纯粹,如此灼热,带着一种能穿透一切灰暗的力量。肖战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又缓缓松开。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混杂着强烈的怜惜和一种被需要的奇异满足感,在胸中悄然滋生、蔓延。 这感觉如此陌生,却又如此鲜明,甚至暂时压倒了环境带来的不适和身体的疲惫。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夜色已浓,整个村庄沉入一片寂静的墨蓝,只有零星几点昏黄的灯火点缀其间。他努力分辨着西边的方向,想象着那个低矮的小院里,此刻是否也点着一盏如豆的油灯?那个叫王一博的少年,是否正对着包扎好的手臂出神?是否还在想着那句“油灯下就能讲”的承诺? 王一博……肖战无声地念着这个名字。那张被汗水、泥土和疼痛刻画出倔强棱角的脸,那双因为知识即将降临而骤然亮起的眼睛,此刻无比清晰地占据了他的思绪。他想起少年那异常熟练的割麦动作,那是一种被迫融入骨血的本能。一个念头猝不及防地撞入脑海:这个少年,他多大?十五?还是十六?“知识……”肖战无声地咀嚼着这两个字,第一次觉得它们如此沉重,又如此鲜活。 在父亲的书房里,它们是装帧精美的典籍,是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十万个为什么》、《赤脚医生手册》、甚至还有几本父亲珍藏的外文期刊,散发着淡淡的樟脑和油墨香气。它们是考卷上用红笔批注的分数,是通往设计院或研究室的、铺着柏油路的康庄大道。知识的获取,对他而言,是义务,是阶梯,甚至有时是负担,但从未是奢望。 而在这里,在王一博眼中,它们却成了能判断伤口深浅、能保住手臂力气的、实实在在的救命稻草,是照亮贫瘠生活的一线微光。那双眼睛里燃烧的渴望,比任何教科书上的名言都更直接地拷问着肖战。 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沉甸甸地落在了他的肩头。这责任,无关父亲的期望,无关知青的身份,仅仅源于那双被瞬间点亮的、充满渴望的眼睛。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无形的线,从这间弥漫着汗味和抱怨的知青点,穿破黑暗,固执地延伸向村西头那个破败的小院,缠绕在那个沉默倔强的少年身上。 肖战放下几乎没动几口的饭盆,走到自己的行李前。他打开那个印着“北京”字样的绿色帆布旅行袋,手指在几件叠放整齐的衣服下摸索着,最终触碰到一个硬硬的、带着棱角的东西——那是他离家时,偷偷塞进包里的一本薄薄的《实用外伤急救手册》。纸张粗糙,印刷简陋,封面都卷了边,却是他所能找到的最贴近“赤脚医生”要求的资料。 就在他的指尖触碰到那粗糙封面的瞬间,一个关于王一博的片段,如同窗外不期而至的风,猛地灌入他的脑海。 十五岁! 肖战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拧了一下。十五岁的王一博,肩膀已经承担起一个成年男人的重量,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换取微薄的工分养活自己和家人,甚至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而他十五岁时在做什么?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抱怨着物理卷子太难,盘算着周末去新开的书店买哪本《飞碟探索》,或者为了一双新球鞋跟母亲撒娇……他拥有的一切,包括获取知识的权利,对这个叫王一博的少年来说,竟是遥不可及的奢侈。辍学,对这个少年而言,不是选择,是命运冰冷的裁决。 他抽出那本小册子,借着煤油灯昏黄跳跃的光线,轻轻拂去封面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粗糙的纸张触感带着一种真实的温度,与他记忆中那些光滑的书页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他翻开扉页,目光落在那些简单却实用的图文上。煤油灯的光晕模糊了字迹,也模糊了时间的界限。 他仿佛看到十五岁的自己,穿着干净的蓝色运动服,在明亮的日光灯下,对着摊开的作业本皱眉思考;而同时,一个同样十五岁的身影,却在这昏黄的、摇曳的油灯光晕之外,在田野的烈日或寒风中,用单薄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那本该握笔的手,布满了与年龄不符的硬茧和伤痕。 “油灯下就能讲……”他再次低声自语,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上的插图——一幅演示压迫止血法的简笔画。指尖仿佛还能感受到少年手臂上血液的温热和脉搏的跳动。这简陋书页上的知识,此刻承载的意义,远超它本身。它是他唯一能握在手中的、可以回应那双渴望眼睛的东西。它不再是负担,而是连接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微弱桥梁,是他在这个茫然无措的陌生环境里,唯一能确定自己价值的方式。 窗外,不知名的夏虫在草丛里唧唧鸣叫,声音清脆而执着,像是生命在暗夜里不屈的低唱。夜风穿过破旧的窗棂缝隙,带来远方麦田和洛水河的气息,清凉而悠远,也带来了白日里阳光炙烤土地的记忆。 肖战将小册子紧紧握在手中,感受着那粗糙纸张带来的踏实感,也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胸中那股翻腾的不适感和初来乍到的迷茫,似乎被一种更清晰、更坚定的东西所取代——一种源于深刻对比后的觉悟,一种因怜惜而生的责任,一种被纯粹渴望所点燃的微光。 他抬起头,目光穿透简陋的窗棂,投向村西头那片被夜色笼罩的方向,眼神沉静而专注,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 那里,有一盏等待被点亮的灯。而他手中这本粗糙的小册子,就是此刻唯一能点燃它的火种。不是为了什么再教育,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觉悟,仅仅是为了回应那双眼睛里的光,为了填补那被命运粗暴剥夺的十五岁。

您看的是关于绝对不咕的小说,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绝对不咕,催更有用,博君一肖,勤奋更新等元素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推荐票
1 2 3 4 5 全部

1张推荐票

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咕咕币
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找回密码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