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让气温骤降,虞归鸿在一个清晨醒来时,发现自己发起了低烧,喉咙也肿得咽不下东西。
母亲在电话里急得团团转,让她立刻去医院,虞归鸿却惦记着培养箱里的枇杷样品,坚持要先去学校记录数据。
“你都烧到38度了,还惦记那些枇杷?”林薇薇看着她苍白的脸,既担心又无奈,“我帮你去实验室看看不行吗?”
“不行,今天要测可溶性糖含量,步骤很关键,”虞归鸿裹紧了校服外套,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而且传感器的数据只有我和陆亦廷看得懂。”
她刚走到教学楼门口,就看到陆亦廷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个保温杯和一叠复习资料。
“听林薇薇说你感冒了,”他把保温杯递给她,“我妈说生姜红糖水能退烧,特意早起煮的。”
保温杯里的红糖姜茶还冒着热气,喝下去时,暖流从喉咙一直淌到胃里,稍微缓解了喉咙的疼痛。
“谢谢你,”虞归鸿的眼眶有点发热,“但我今天可能帮不了你记录数据了,头好晕。”
“你什么都不用做,乖乖坐着就行,”陆亦廷接过她的实验记录本,“数据我来记,细胞观察我来做,你只需要在旁边指导我就行,就像平时我给你讲物理题那样。”
实验室里,陆亦廷果然承担了所有的实验操作。
他按照虞归鸿的指导,先用硬度计测量枇杷果肉的硬度,然后取样、研磨、离心,提取上清液测可溶性糖含量。
虽然动作不如虞归鸿熟练,但每一步都做得格外认真,像在进行一场重要的物理实验。
“离心时间要设置5分钟,转速3000转,”虞归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声音断断续续,“记得配标准曲线,不然测不准浓度。”
“记着呢,”陆亦廷头也不抬地回答,手里的移液枪吸量精准,“就像化学里的比色法,标准曲线是基准,不能马虎。”
显微镜观察环节出了点小插曲。
陆亦廷调了半天焦距,视野里的细胞还是模糊不清。
“是不是载玻片没放正?”虞归鸿想站起来看看,却被他按住肩膀。
“你坐着别动,我自己来,”他重新调整载物台,眼睛凑近目镜,“可能是光源角度不对,就像物理里的光路调节,差一点都不行。”
折腾了十几分钟,他终于在视野里找到了清晰的细胞图像。
“你看,”他把显微镜转向虞归鸿,“湿度60%的这组,细胞壁还是完整的,和昨天相比变化不大。”
虞归鸿凑过去看,果然,细胞形态保持得很好,只是自己的视线因为发烧有些模糊。
“把数据记下来,”她轻声说,“可溶性糖含量应该比昨天略有上升,这是细胞应激反应的表现。”
陆亦廷一边记录数据,一边不忘叮嘱她:“测完这组我们就去医务室,医生说发烧不能硬扛,就像实验设备不能超负荷运行,会出问题的。”
从医务室回来后,虞归鸿被强制要求在教室休息,陆亦廷则把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打印出来给她看。
“每一组的变化趋势都标出来了,”他指着表格里的箭头,“和你预测的一致,湿度60%是最佳储存条件,这个结论应该没问题了。”
他还在表格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温度计,旁边写着:“你的体温也该像这组数据一样,保持稳定才好。”
下午的物理课,虞归鸿因为头晕趴在桌上休息,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把一件外套披在了她身上,还在她桌洞里放了什么东西。
醒来时,发现身上的外套是陆亦廷的,桌洞里则放着一盒润喉糖和一张纸条,上面用物理公式写着一行字:“F=ma,健康的加速度(a)越大,高考的动力(F)才越足。”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进来,在纸条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虞归鸿捏着那颗润喉糖,忽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感冒,虽然让她难受,却也让她清晰地感受到了身边人的守护,像恒温培养箱一样,为她隔绝了外界的风雨,留下最适宜成长的温度。
她把那件带着淡淡肥皂味的外套叠好,放在桌角,心里暗暗想着:等病好了,一定要把实验报告写得格外认真,就像陆亦廷为她记录数据时那样,不辜负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柔。
虞归鸿的感冒在三天后终于好转,回到实验室时,最后一组实验数据已经整理完毕。
陆亦廷把所有数据汇总成了一张大表格,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各项指标,不同湿度组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看起来一目了然。
“我用了你教我的Excel函,自动计算了变化率,”他指着表格下方的公式,“就像物理里的加速度计算,用Δv/Δt一样,这里是Δ硬度/Δ时间。”
虞归鸿看着表格,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太完美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画一个储存条件优化模型,给果农做参考。”
实验报告的撰写过程充满了跨学科的碰撞。
虞归鸿负责生物部分的分析,详细阐述了湿度对细胞结构、酶活性的影响;陆亦廷则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建立了湿度波动与果实品质变化的函数关系;两人还一起讨论了如何把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果农能看懂这份报告。
“‘细胞壁完整性’可以写成‘果子皮不容易破’,”虞归鸿笑着说,“‘酶活性抑制’就说‘能减慢果子变坏的速度’。”
陆亦廷在旁边补充:“我的湿度波动模型可以写成‘保持通风,别让环境太潮湿或太干燥’,这样更直观。”
报告的最后,他们加了一个“实际应用建议”部分,里面写着:“储存枇杷时,建议保持环境湿度60%左右,每天通风1-2次,避免湿度剧烈变化,可配合简易湿度计监测。”
这些建议,既来自实验数据,也来自虞归鸿家多年的储存经验,带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温度。
“我们应该给这份报告起个名字,”陆亦廷看着打印出来的初稿,忽然说,“就像给实验项目命名一样。”
虞归鸿想了想:“叫《枇杷储存条件与细胞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怎么样?有点长,但很准确。”
“太长了,”陆亦廷摇摇头,“简单点,叫《枇杷的最佳储存方式》,直接点明结论,像物理定律一样好记。”
最终,报告的标题定为《枇杷储存条件优化实验报告》,既专业又不失通俗。打印装订时,陆亦廷特意选了淡黄色的封面纸:“这个颜色像枇杷皮,和内容很配。”
生物老师看到报告时,惊讶地说:“这完全达到了大学生的实验报告水平,尤其是跨学科分析的部分,很有新意。”她顿了顿,“你们有没有想过,把这个成果拿去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这个建议让两人都愣了一下。
他们做这个实验,只是出于对枇杷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索,从来没想过要参加比赛。
“还是算了吧,”虞归鸿笑着说,“我们做这个实验,不是为了获奖,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枇杷能放得更久。”
陆亦廷也点头:“而且高考快到了,没时间准备参赛材料。等考完试再说吧。”
老师没有勉强,只是拍了拍他们的肩:“保持这份对科学的好奇心,比拿奖更重要。”
把报告放进实验室的档案柜时,虞归鸿忽然觉得有些不舍。
这份厚厚的报告,记录的不仅是实验数据和结论,还有那些在实验室里并肩熬夜的夜晚,那些为了校准一个数据争得面红耳赤又相视一笑的瞬间,那些用公式和图表偷偷传递的关心。
就像她在报告最后一页夹着的那片枇杷叶标本,叶脉里藏着只有他们才懂的密码。
“其实,”陆亦廷忽然开口,手里摩挲着报告的封面,“就算不参赛也没关系,这份报告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
他从书包里拿出个透明文件夹,“我特意买的,防潮,能保存很久。”
虞归鸿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把报告放进文件夹,忽然想起他物理错题本里那些被精心保存的标本——玉兰花、银杏叶,还有她上次不小心夹进去的枇杷花瓣。
这个少年,总在用自己的方式,珍藏着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时光碎片。
晚自习前,林薇薇和陈阳特意来看这份“传说中的实验报告”。
林薇薇翻到“实际应用建议”那页,惊叹道:“你们这是要当果农指导专家啊!我妈上次买的枇杷放两天就坏了,回头我把这个建议拿给她看。”
陈阳则对着那些图表和公式犯晕:“虽然看不懂,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虞归鸿,你画的细胞图比课本上的清楚多了,陆亦廷这曲线画的,比我拍的照片还规整。”
“等高考完,我们把这个报告给我爸厂里的技术员看看,”虞归鸿忽然说,“说不定能帮上忙。”
她想起父亲总说“老法子跟不上时代”,或许这份用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能让他对“接厂里的技术活”多些期待。
陆亦廷眼睛一亮:“好啊!到时候我们还可以根据厂里的储存条件,再优化一下方案,比如结合通风设备的功率,计算最佳通风时间。”
“你们俩能不能别三句话不离实验和公式?”林薇薇假装生气地合上报告,“还有二十天就高考了,能不能聊点年轻人该聊的?比如考完去哪玩,要不要一起报个毕业旅行团?”
“毕业旅行可以去我家果园,”虞归鸿笑着说,“正好尝尝最后那批枇杷,比实验用的样品甜多了。”
“去果园也算旅行?”林薇薇撇撇嘴,“不过有枇杷吃的话,我可以考虑。”
陈阳赶紧接话:“我可以负责拍照,保证把你们和枇杷都拍得漂漂亮亮的。”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报告的封面上投下金色的光斑。
虞归鸿看着围在身边的三个人,忽然觉得这份实验报告就像他们的青春注脚——有严谨的思考,有意外的波折,更有藏在数据背后的温度。
而那些没说出口的期待,比如毕业旅行的约定,比如对未来的憧憬,都像报告里的结论一样,清晰而笃定。
陆亦廷把装着报告的文件夹放进实验室的档案柜最上层,又在旁边贴了张便签,上面写着:“2024届高三(1)班 虞归鸿、陆亦廷 枇杷实验”。他拍了拍档案柜的门,像是在和这段时光郑重告别。
“走吧,”他转身对虞归鸿说,“晚自习要开始了,今晚有物理小测,记得带上我给你画的左手定则示意图。”
“知道了,”虞归鸿拿起书包,“你的英语作文模板背熟了吗?明天老师要抽查。”
两人并肩走出实验室,身后传来林薇薇和陈阳打闹的声音。
走廊里的倒计时牌又减少了一天,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即将交汇的线。
虞归鸿忽然想起实验报告最后那句没写进正文的话,是她偷偷在草稿纸上写的:“最好的实验结果,从来不是完美的数据,而是一起探索的过程。”
就像此刻的他们,无论未来走向哪里,这段一起做实验、一起刷题的时光,都会是青春里最珍贵的变量。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