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 系统
  • 宋体
  • 楷体
A- 16 A+

第十二章:科学与直觉

书名:文轩:逐光症 作者:融霜 本章字数:3400 广告模式免费看,请下载APP

第十二章:科学与直觉

李医生的实验室隐藏在城郊一栋不起眼的科研楼里,远离市区的喧嚣和狗仔队的镜头。当刘耀文和宋亚轩第一次并肩走进这里时,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味和精密仪器的低鸣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宁。

“欢迎来到‘星轨实验室’。”李医生微笑着迎接他们,眼神中闪烁着科学家特有的好奇与热情,“我们给它取了这个名字,觉得很适合你们的情况。”

实验室内部出乎意料的温馨,不像传统医疗场所那样冷冰冰。暖色调的灯光,几盆绿植点缀在仪器之间,甚至还有一个可以望见远处小山丘的落地窗。显然,李医生团队充分考虑到了他们对环境和光线的敏感需求。

“所以,”宋亚轩好奇地环顾四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扶手,“你们发现了什么?”

李医生示意他们坐下,然后打开投影仪,墙上立刻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图表和数据。“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确认了你们的猜想——你们的信息素系统确实存在一种罕见的互补性。”她切换了一张图,上面显示着两个交织的波形,“简单来说,你们各自分泌的信息素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能够中和对方体内导致症状的异常物质。”

刘耀文微微前倾身体,目光专注地盯着那些波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接触能缓解症状的原因。”

“不仅如此,”李医生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我们发现这种中和作用会产生一种新的复合物,它不仅能缓解症状,似乎还能逐步修复受损的神经通路。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分开一段时间,你们的症状也会比之前有所减轻。”

宋亚轩的眼睛亮了起来:“所以这是一种...治疗?而不仅仅是缓解?”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是的。”李医生点头,“但这需要长期、规律的接触。我们称之为‘互补性信息素疗法’。”

接下来的几周,他们开始了规律的实验室之旅。每次检测都需要数小时,包括血液采样、信息素收集、神经反应测试等等。过程繁琐且有时令人不适,但两人都坚持了下来。

一个周二的下午,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和李医生的一位助手。一系列测试刚刚结束,宋亚轩因为多次抽血而显得有些苍白。刘耀文几乎是本能地伸出手,轻轻握住他的手腕。

“还好吗?”刘耀文低声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对方的手腕内侧。

宋亚轩点点头,嘴角勉强扯出一个微笑:“就是有点晕针。”

就在这时,旁边的仪器突然发出轻微的蜂鸣声。助手惊讶地看着屏幕:“有意思...当你们接触时,信息素水平不仅稳定了,还产生了新的波动模式。这种模式我们在单独测试时从未观察到过。”

李医生闻声走来,仔细查看数据:“就像是...你们的系统在对话。”她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发现的光芒,“能否请你们保持这个姿势几分钟?我们需要记录这个模式。”

于是他们不得不维持着这个略显亲密的姿势——刘耀文握着宋亚轩的手腕,指尖轻轻搭在脉搏处。起初两人都有些尴尬,尤其是在助手专注记录的注视下。但渐渐地,一种奇异的平静笼罩了他们。

“感觉很奇怪吗?”宋亚轩轻声问,似乎指的是这种被观察的状态。

刘耀文摇摇头:“比想象中好。”这是实话。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这种接触被赋予了科学意义,反而减少了个中的暧昧与尴尬。

随着实验的推进,他们发现了更多令人惊讶的现象。比如,他们的连接似乎不仅限于物理接触。在一次实验中,他们被安排在相邻的隔离室中,通过监控观察彼此的状态。当宋亚轩的症状意外发作时,尽管没有任何物理接触,刘耀文的身体却几乎同步产生了反应——不是症状本身,而是一种“感知”到对方痛苦的本能反应。

“这超出了现有医学理论的解释范围。”李医生在记录本上写下观察结果,语气中既有困惑也有兴奋,“就像是你们的神经系统建立了某种超越常规的连接。”

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来自一次偶然的对话。那天测试结束后,宋亚轩无意间提到:“有时候即使不接触,只是待在耀文老师身边,感觉也会好很多。”

这句话引起了李医生的注意。她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测试不同距离下他们的生理指标。结果令人震惊:即使相隔数米,只要在同一个空间内,他们的症状就会有所缓解,信息素水平也会更加稳定。

“就像是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息素场。”李医生如此描述,“在这个场域内,你们的系统会自动调节到最佳状态。”

这个发现解释了许多事情——为什么即使没有直接接触,他们在彼此附近时也会感觉更好;为什么长时间分离后重聚,那种缓解效果会特别明显。

然而,科学解释并不能解答所有问题。一个雨夜,测试结束后,他们并肩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看着雨滴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痕迹。

“即使知道了所有科学原理,”宋亚轩轻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按在玻璃上,跟随一滴雨水的轨迹,“我还是觉得这很...神奇。就像是命运一样。”

刘耀文沉默了一会儿。远处的城市灯光在雨幕中模糊成一片斑斓的光晕。“科学和命运不一定矛盾。”他最终说道,“有时候科学只是解释了命运如何运作。”

宋亚轩转过头看他,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明亮:“所以你相信这是命运?”

“我相信有些事情超出了偶然。”刘耀文的回答谨慎而含蓄,但对他而言,这已经是极大的坦诚。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开始尝试利用这些发现来优化“互补性信息素疗法”。李医生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腕带,可以缓慢释放合成的信息素复合物,帮助他们在分离时保持症状的稳定。

“这只是临时方案,”李医生解释说,“长期来看,定期的面对面接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腕带的效果出奇的好。第一次佩戴后,刘耀文发现自己能够在与宋亚轩分开数天后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让他们都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不再被症状捆绑在一起。

但奇怪的是,尽管症状缓解了,他们却发现自己更频繁地寻求对方的陪伴。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想要。

一个下午,实验室里只有他们两人。李医生和助手临时有事离开,留下他们完成一系列简单的自主测试。仪器低鸣着,记录着他们的生理数据。

宋亚轩坐在高脚凳上,轻轻晃着腿:“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这个病,我们还会想要这样待在一起吗?”

刘耀文正在整理测试结果,闻言抬起头:“为什么这么问?”

“就像...我们的关系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宋亚轩的声音轻了下来,“如果不需要彼此缓解症状,还会选择彼此吗?”

这个问题悬在空气中,伴随着仪器的低鸣。刘耀文放下手中的平板,走到宋亚轩面前。没有仪器的要求,没有治疗的必需,他伸出手,轻轻握住宋亚轩的手。

“需要和想要不一定是对立的。”刘耀文的声音比平时柔和,“最初可能是因为需要,但现在...”他没有说完,但紧握的手已经说明了一切。

仪器突然发出轻微的提示音,屏幕上显示出一组异常和谐的数据波动。他们对视一眼,不禁莞尔——即使在最私人的时刻,他们的身体依然诚实地反映着彼此的影响。

实验的最后阶段,李医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尝试量化你们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监测在不同情境下的生理同步程度,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种连接的机制。”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非常规测试——一起看电影同时监测心率变化,合作完成拼图时测量脑波同步,甚至简单地坐在一起安静阅读时记录呼吸频率。

结果令人震惊:无论是在大笑、专注还是放松状态下,他们的生理指标都显示出异常高的同步性。最明显的一次是当宋亚轩无意间看到窗外飘落的雪花而惊喜时,刘耀文的心率几乎同步产生了相似的波动,尽管他背对着窗户,根本没有看到雪。

“这不仅仅是信息素互补,”李医生看着数据,眼神中充满了科学家的好奇与敬畏,“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神经同步。你们的神经系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校准’了彼此。”

这个发现既令人兴奋又令人不安。科学正在一步步揭示他们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连接,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无法解答的问题。

测试结束后,他们站在实验室外的露台上。夜幕已经降临,城市的灯光在远处闪烁。

“有时候我希望科学能解释一切,”宋亚轩轻声说,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有时候又害怕它真的能。”

刘耀文理解这种矛盾。科学解释给了他们希望和理解,但也某种程度上“祛魅”了那种神秘感。那种曾经感觉像是命运安排的联系,现在变成了图表上的波峰和波谷。

“解释不会改变事实。”刘耀文最终说道,目光落在远处闪烁的灯光上,“无论科学如何解释,我们之间的连接是真实的。这就够了。”

宋亚轩点点头,稍稍靠近了一些。没有仪器的要求,没有治疗的必需,只是自然而然地缩短了距离。

实验室的灯光在他们身后明亮而温暖,像是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在科学与直觉的交界处,两个灵魂继续探索着彼此之间那非凡的连接,一步步揭开星轨交汇的奥秘。

而无论科学最终给出什么答案,有些东西已经确定无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彼此的确定性。

您看的是关于ABO的小说,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ABO,文轩,勤奋更新等元素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推荐票
1 2 3 4 5 全部

1张推荐票

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咕咕币
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找回密码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