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数学测验,苏霁遇到一道棘手的解析几何题。正在他蹙眉沉思时,一个小纸团落在桌角。他小心展开,上面是方怀清工整的字迹,简洁地写着一道辅助线的画法和关键公式。
苏霁依言尝试,果然解出了答案。他转头看向斜前方的方怀清,对方正专注答题,仿佛刚才的“作弊”从未发生。但苏霁注意到,方怀清握笔的指尖微微泛白,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交卷后,苏霁经过方怀清座位时轻声说了句“谢谢”。方怀清只是轻轻“嗯”了一声,耳根却悄悄红了。这种隐秘的互动,成了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午休时,苏霁照例去美术室练习。推开门,他发现画架已经被调整到最佳角度,一叠新的画纸整齐地放在一旁,连颜料都按使用频率重新排列过。窗台上那盆栀子花被细心浇过水,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李老师走进来,看到苏霁站在门口发愣,笑道:“方同学中午来过,说顺便帮你整理一下。这孩子真是细心。”
苏霁走到画架前,发现调色板上放着两颗柠檬糖——和他上次在便利店买的是同一个牌子。这种不着痕迹的关怀,比任何直白的示好都更让人心动。
放学后,苏霁在储物柜发现一本装订精美的画册。里面是市美术馆那场展览的限量版图录,扉页上有一行熟悉的字迹:「你的视角,比他们更珍贵。」没有署名,但苏霁一眼就认出了那是方怀清的字。
他翻开图录,发现某些页面夹着细长的便签纸,上面是方怀清对作品的简评和分析。在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下周校刊需要插图,如果你有时间——方怀清。」
这显然又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借口。苏霁摩挲着卡片,心里泛起暖意。
周三的体育课,进行一千米测试。苏霁体力不支,在最后半圈明显慢了下来。就在他准备放弃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他身旁。
“调整呼吸,跟着我的节奏。”方怀清不知何时从队伍前列掉头回来,保持与他平行的速度,“还有最后两百米。”
在方怀清的陪伴下,苏霁奇迹般地跑完了全程。冲过终点线时,他腿软得几乎站不住,方怀清及时扶住他,递来一瓶水。
“谢谢...”苏霁喘着气说。
“不用谢。”方怀清的声音很轻,“我只是...不想看你一个人。”
这一刻,苏霁清楚地听到了自己如鼓的心跳声。他看着方怀清被汗水浸湿的侧脸,突然很想伸手擦去他额角的汗珠。
周五的美术社活动,社长宣布要选送作品参加市里的比赛。苏霁的《雨中共伞》被提名,但有几个社员提出异议,认为题材太过普通。
“我认为这幅画的精髓在于情感的表达。”方怀清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何时出现在那里,倚着门框,“真正的艺术不在于题材,而在于能否打动观者。”
他走到画前,仔细分析光影处理和情感表达,专业的点评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最后,作品全票通过。
活动结束后,方怀清递给苏霁一个U盘:“这是几位评委往年青睐的作品风格,或许对你有帮助。”
苏霁接过U盘,发现上面贴着一个便签:「相信你的直觉。」
周末的便利店,方怀清如约而来。这次他带了一本旧相册,里面是他母亲年轻时的写生作品。
“母亲说可以借给你参考。”方怀清翻到某一页,上面是一幅便利店夜景速写,“她以前也常在这家店写生。”
苏霁惊讶地发现,画中的便利店与现在截然不同,但那个角度正是他常坐的位置。这种奇妙的联系,让他觉得与方怀清的距离又近了一些。
“你母亲...知道我吗?”苏霁忍不住问。
方怀清的耳根微微泛红:“她只知道,有个很有天赋的学弟。”
这时林姐过来,笑着对方怀清说:“小霁这周总是走神,画的全是同一个人的侧脸。你们学美术的是不是都这样?”
苏霁的脸瞬间红透,方怀清轻咳一声,眼中却满是笑意。
下班时,突然下起大雨。方怀清自然地撑开伞,将大半倾向苏霁。走到分岔路口,苏霁发现自己的肩膀一滴雨都没淋到,而方怀清的右肩已经湿透。
“下周...”方怀清开口,雨声几乎盖过他的声音。
“嗯?”苏霁抬头。
方怀清看着他被雨水打湿的刘海,眼神温柔:“没什么,下周见。”
苏霁站在屋檐下,看着方怀清举伞离去的背影。雨幕中,那个身影渐渐模糊,却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
那晚,苏霁在素描本上画了下雨的场景。画中只有一把深蓝色的伞,伞下两个靠得很近的身影。他在画纸角落写了一行小字:
「原来最动人的告白,从来不需要言语。」
而方怀清在家中的书房,对着窗外的大雨画了一幅画——便利店的灯光在雨夜中温暖明亮,玻璃后有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在画纸下方写道:
「我所有的勇气,都用来克制说爱你的冲动。」
雨声渐歇,夜色温柔。两幅画在不同的房间里完成,却诉说着相同的心事——那些小心翼翼的靠近,那些克制隐忍的关怀,都是最真挚的告白。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